《文集三国:开局统子向我投靠》本书我推荐一些比较喜欢小白文的书友,没有太多勾心斗角,主线也很有趣,总而言之就是我喜欢这本书,望作者孤影斜阳,加油!
主角是曹操苏泽的《文集三国:开局统子向我投靠》,是作者“孤影斜阳”的作品,主要讲述了:
“好你个徐庶徐元直!”
“老实交代,你是如何知我行踪的?”
见着迎面而来的徐庶,苏泽出声笑骂道,心里却不免有几分唏嘘。
昔日他曾为徐庶的离去困惑不已,现在想来皆是他身处局中,全然未曾领会徐庶话里话外的暗示。
刘备并非明主!
还记得当时他先曹操一步派人前去接走徐庶之母,过后曹操差人传来书信,佯称徐庶老母在其手中,威胁徐庶远赴许昌。
苏泽再三苦劝,更表明人已经在前来新野的路上,可徐庶却仍旧执意离去。
“军师不必诓我,庶本欲为主公殚精竭虑,奈慈亲被执,不得尽力。”
“还望主公体谅,此去许昌,今生亦绝不为曹贼献一谋。”
最后在引荐了诸葛亮之后,徐庶终于是安然离去。
现在细想,若是徐庶没有举荐诸葛亮,更是亲自前去走访,怕是也难逃被半路截杀的下场。
至于不为曹操设谋就更是笑话。
当初夏侯惇领兵往博望而来,徐庶便再三苦劝曹操,直言夏侯惇绝非诸葛亮对手。
奈何曹操只当是危言耸听,加之苏泽被逐,更是将刘备视为秋后蚂蚱。
誓要荡平新野!
若非苏泽及时出现相助夏侯惇,这十万大军难逃付之一炬。
再者说了,后续徐庶更是领曹操之令,前来劝降刘备,将来在魏国任职右中郎将、御史中丞。
可笑吗?
苏泽只觉得自己可笑,没能如徐庶一般,早些认清刘备的为人!
“除军师之外,谁又能挫卧龙锐气?”
徐庶坦然一笑,随即郑重的对着苏泽行了一礼,“恭喜军师,此番顿开金锁,海阔天空!”
迎来一卧龙,赶走一真龙。
果然还得是你刘备啊!
“元直你此言可是捧杀我了。”
苏泽自嘲一笑,“况且如今我也不是什么军师,不过是博望坡下一散人罢了。”
发觉了徐庶高达49的好感度,苏泽心中一时有些感慨。
昔日他的人情世故可谓是半点不通,如此徐庶都能有这般好感度,也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。
不过想到徐庶的好感度已经突破30,平白没了一次奖励,这点倒是有些可惜了。
“军师说笑了,以军师经天纬地之才,丞相又岂会埋没?”
“先不提这些,你我二人难得见面,自当痛饮一番。”
一听这话,徐庶脸上闪过一抹为难之色,犹豫道:“本不该拂军师雅兴,不过丞相初来博望,正召集众人营中议事。”
“不若待得晚些时候,我再来军师府上?”
1.好你个徐元直,果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,你这次前来该不会就只是为了看我的笑话吧?
2.漫不经心的开口,“既是你徐元直,晚些又有何妨?”
3.晚些时候再来?咳咳,元直,这有些不太好吧……主要是容易得病啊!
苏泽下意识开始分析起来,很快便明白了其中三昧。
只要是你徐庶,人对了,时间、地点都无所谓。
果然这年头还是舔狗来得吃香啊!
不过细想下来,徐庶对他能有这么高的好感,恐怕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他展露出来的能力。
换而言之,徐庶对他或多或少有着崇拜情节存在。
眼下他言语当中展露出这么高的认可,还怕徐庶的好感度不能飙升?
“既是你徐元直,晚些又有何妨?”
苏泽看都没看徐庶一眼,语调漫不经心,又是略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,“去吧去吧,晚些时候记得过来便是。”
越是这种无所谓的语气,说出来的话便越能让人深信不疑,起码现在徐庶根本不觉得苏泽是在拿话搪塞他。
原来……
他在军师的眼里,竟是这般的重要吗?
叮,徐庶对宿主的好感度提升10点,目前59点,请宿主再接再励!
徐庶好感度突破50点,奖励:潘安再世特性。
潘安再世:女性对宿主的基础好感度提升10点。
苏泽:???
这系统的奖励听上去怎么有些不太正经呢?
还是说他自个想歪了?
提升异性的基础好感度,这不是逼着他往渣男的方向发展吗?
不等苏泽多想,徐庶深呼吸过后,一脸认真道:“那庶便先行告辞了,晚些再来赴军师之约。”
“不过军师可千万别忘了多准备两壶好酒,否则怕是不够我二人把酒言欢。”
换做以往,徐庶自然不可能对苏泽说这话,可今日接触下来他却是发现对方改变了许多,这才壮着胆子试探性开口。
正当徐庶掉头准备离去之时,苏泽心中蓦然一动。
目前夏侯惇的攻略进度停滞不前,或许……他可以尝试打开一个新方向。
“元直还请留步!”
“你既是去见曹丞相,想来应当便是商议如何攻伐新野。”
“我有一言,还望元直谨记在心。”
来自苏泽的提醒……
徐庶浑身瞬间绷紧,神情变得凝重无比,“敢请军师赐教。”
“丞相率一万虎豹骑先行赶至博望,切不可冒进攻打新野,进则必败!”
“什么!?”
徐庶惊呼一声,似是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内容。
攻打新野,进则必败?
须知这次曹操率领一万虎豹骑和其余诸将先至博望,目的自然是协助夏侯惇先取新野,擒下刘备。
毕竟大军调动难以瞒过刘备耳目,可虎豹骑的行踪却并非刘备所能掌握的。
而且以虎豹骑的行军速度,比起其余步卒足足提前了数日的功夫赶到博望。
目的便在于打一个时间差,令得刘备措不及防。
可现在苏泽的意思竟是全然不看好?
“敢问军师此言何解?”